近年来,利来w66旗舰厅洋县积极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,在产业规模、基地建设水平、区域化布局、生产组织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。截至目前,全县中药材种植品种40余个,其中实现规模化种植的有10多个,中药材种植面积15万亩左右,实现产值近亿元。
久困于穷,冀以小康。
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,如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,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增收?地处秦巴山区的洋县,以其独特的南北过渡型气候条件,成为多种珍贵中药材绝佳的生长区。洋县抓住这一优势,积极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,实现了村集体、经营主体、贫困户的共赢。
长短结合,确保稳定增收
3月7日,在洋县华阳镇县坝村的山茱萸种植园里,成片的山茱萸树在细雨中新芽渐萌,不远处的山地上,是连片的厚朴林。
“华阳镇因为早年种植了大面积的厚朴和山茱萸,积累了不错的长期产业基础。”华阳镇副镇长刘章伟告诉记者。20世纪90年代,每公斤山茱萸价格一度达到200元以上,全县曾掀起一波种植山茱萸的热潮。“山茱萸5年至6年挂果,10年以后进入盛果期。一般亩产鲜果1000公斤左右,8年至10年以上亩产鲜果2000公斤。”刘章伟说,“这些山茱萸树龄都在10年以上,每年都能为种植户带来一笔稳定的收入。”
“目前,洋县基本形成了平川种植元胡、乌药,丘陵种植黄姜、秸壳,山区种植厚朴、山茱萸的中药材布局,重点发展特色鲜明的道地药材。”洋县农业农村局多经科科长肖树峰告诉记者,厚朴是洋县重点发展的木本药材之一。“厚朴种植简单,管理方便,适合山地区域,对于贫困户来说,是不错的产业选择。”肖树峰说,“贫困户主动发展中药材产业,不仅多了产业收入,还有资金补贴。”根据洋县制定的奖补政策,贫困户发展包括中药材在内的五大产业,按面积进行补贴,每户最高可获得5000元的产业补贴。
刘章伟告诉记者,华阳镇种植山茱萸5000亩、厚朴2500亩。其中,引导贫困户发展了山茱萸500亩、厚朴400亩。针对山茱萸、厚朴产业周期长的特点,全镇还积极发展天麻、茱苓、土蜂及禽畜养殖。“镇上每年发放产业补助资金达120万元。通过互助合作社把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都带动起来,从10年期的厚朴、5年期的山茱萸、1年期的元胡,到各类禽畜养殖,基本实现短中长产业的全面覆盖。”刘章伟说。
与拥有扎实产业基础的县坝村不同,汉坝村是华阳镇唯一的贫困村。在过去的几年里,汉坝村通过发展中药材、食用菌、中蜂养殖等产业,带动了大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。汉坝村党支部书记童开斌告诉记者,全村贫困户总量已经从2016年的85户249人,减少到25户48人。
据了解,洋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模、基地建设水平、区域化布局、生产组织模式近年取得了明显进展。全县中药材种植品种40余个,其中实现规模化种植的有10多个。截至目前,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15万亩左右,产值近亿元。
稻药轮种,收入显著提高
自家种了多年土豆的3亩地改种元胡两年后,64岁的张庆德终于摘掉了贫困户的“帽子”。
张庆德是黄安镇鹅项村村民,患病多年,干不了重活,家里仅有的3亩地一直土豆水稻轮种,不仅管理麻烦,而且收入低。2016年,张庆德家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。
“种土豆产量一般,也卖不上好价钱。”3月8日,张庆德向记者说起了他的产业转型之路:2016年,在村干部的建议下,他将土豆改种为元胡;2018年,他又把水稻改种为黑稻。从土豆水稻轮种改为元胡黑稻轮种,张庆德3亩地收入显著提高。
鹅项村第一书记雍明理说:“元胡黑稻轮种,一方面提高了经济效益;另一方面,元胡的种植也能减少黑稻的病虫害。”雍明理是洋县果业中心副主任,也是高级农艺师,2017年8月担任鹅项村第一书记。他跟记者算了一笔账,元胡亩产350公斤至500公斤,一亩元胡产值最高可达6000元,黑稻每亩产值在1700元左右,综合下来,村民稻药轮种,一亩地收入最高可达7700元。
截至目前,鹅项村发展有机黑稻400亩、元胡350亩、乌药250亩、猕猴桃200亩、袋料香菇5万袋。2018年,洋县先后在鹅项村设立黑米示范基地和元胡产业园,并选派大量的涉农人才,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种植户提升技能。2018年,鹅项村贫困户种植元胡150亩,增收60余万元;种植149.3亩黑稻,增收26.87万元,当年人均收入达到10190元。
产业是基础,技术是保障。洋县近年来大力开展“百队千人帮万户、精准扶贫当先锋”活动,先后选拔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涉农人才、村级产业致富带头人、产业大户等1000余名,组成108个技术团队,深入全县所有贫困村、贫困户进行帮扶指导,以提高农户种植水平,保证中药材质效双升。
引进新品种,投入少收入高
3月8日下午,黄家营镇三岔村党支部书记刘祥君安排好香菇大棚的菌棒制作,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浙贝地里。从去年9月在流转来的10亩地里播种开始,每隔三五天,刘祥君都要往地里跑一趟,查看浙贝的长势。“成不成,好不好,可都关系全县的大局呢!”刘祥君说。
近年来,洋县还积极引进经济效益更高的药材品种,进一步拓展群众增收空间。
洋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黄新建告诉记者,经过前期一系列的调研、试验、评估等综合考量后,洋县于2018年引进了浙贝,作为下阶段重点推广的新药材品种。“根据评估,浙贝的投入产出比能达到1∶3。”黄新建说,“浙贝每亩投入6000元,产值能够达到1.8万元。”目前,洋县农业农村局在全县选择了3个村试点种植。黄新建表示,如果今年5月收获之后,效益不错,将正式在全县推广。
三岔村人多地少,产业基础薄弱,共有贫困户178户609人。从2017年开始,村里成立扶贫互助合作社,将袋料香菇及中药材作为主导产业并建立了产业园。全村贫困户通过入社分红、入园务工、土地收益等方式,都有了稳定收入。目前,6万袋香菇已经在持续收获中,10亩浙贝和10亩香橼长势喜人。
“对于没有产业的贫困村,我们帮助他们发展合适的产业;对于有一定产业的贫困村,我们努力让产业效益更优。”黄新建说,洋县农业农村局对全县中药材产业扶贫提供专项服务。根据规划,从2018年起,洋县每年新发展中药材6000亩,到2023年新增中药材3万亩,建成万亩厚朴生产基地1个、千亩示范园2个、百亩中药材生产基地30个,争取全县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,产值达2亿元。
“下一步,洋县还将壮大药材加工企业,逐步形成2个至5个龙头企业,辐射带动产业发展,让贫困群众真正享受到产业扶贫带来的成效、红利。”黄新建说。